记者 李旭旭 见习记者 王佳潼
9月28日上午,吕鹏飞推动轮椅,缓缓地经过第四届陈介祺艺术节主题展览《十中山房印举》展会上陈列的一件件展品。在他身后,打卡市民和报道记者的快门声充斥了整个展厅,所有人都在快速地行动。镜头对准吕鹏飞的时候,时间仿佛慢了下来。看到自己钟意的印章,他便招呼身边的友人交流两句。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静静坐在轮椅上,抬着头向上看。
拥有一家文房四宝店,同时可以作为自己的创作工作室,是不少文艺从业者的心之所向。2017年,吕鹏飞跟弟弟吕鹏远一起,开了一家“吕记文房”,他的漂亮印章和篆刻梦想有了一个落脚地。
吕鹏飞自幼爱好书法、篆刻,通过自学和老师朋友们的指点帮助慢慢确定了篆刻艺人的人生之路。这些年来,他的工作台换了三张,一张在大莲池村老家的饭桌上,一张在村头摆摊的大地上,一张在吕记文房二楼的木桌上。现在的生活,是小时候守在家门口羡慕妹妹能上幼儿园的吕鹏飞想象不到的。
“现在这碗饭,是要端一辈子的了。”生活飞奔向前,吕鹏飞握紧了手中的刻刀,坚定地为自己憧憬的未来描“横”刻“竖”。
“我的同学,我的老师”
1980年,吕鹏飞出生在潍坊安丘的大莲池村,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出生不到十几天,检查发现我患有腰脊膨膜突出,后来进行了切除手术。”全身瘫痪、腿脚畸形都是切除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到了学习走路的年纪,吕鹏飞仍然学不会站立。
“我是爬着长大的。”吕鹏飞说,因为家庭条件和身体素质的限制,他同样也失去了上学的资格。三岁的妹妹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幼儿园,吕鹏飞羡慕不已,跟在妹妹身后哭着喊着也要去。
转眼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从家到村中学校的路仅仅不足一公里,吕鹏飞却从来没有得到踏上这条路的机会。有时候他什么也不干,只是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看着背着书包的小朋友上学,放学,一坐就是一天。
“杨桂兰老师在我们小学教语文,她听说了我的情况,便跟我父母商量让我去上学,还说她可以照顾我。”出于种种顾虑,这个提议最终作罢。杨贵兰老师便同班级内的四位同学商量,每天下课后来到吕鹏飞的家里写作业,顺便可以教教他。交谈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吕鹏飞对杨桂兰老师的感谢。“杨桂兰老师现在退休后回到青岛了,我们至今还有联系。”
“曹忠艳、曹平平、曹利海,还有曹少堂,这四位同学每次放学后,都是两两个组队,来我家里写作业。”“课堂”没有那么严谨,但好在语文、数学都不是很难,吕鹏飞学得也认真。在家里那张窄小、油污的饭桌上,在四位学生老师的“教导下”,吕鹏飞直接开始了自己的二年级课程,并一直延续到几位同学去县城里上初中。
“偷”墨水
与此同时,吕鹏飞因为一次过年写对联的经历无意间与书法结缘。
1990年的春节,10岁的吕鹏飞经过父母坚持不懈的求医问诊和几次大手术,已经能够独立行走。春节前夕,他跟随父亲来到邻居家讨写对联,浓黑的墨汁被毛笔饱蘸了,在通红的纸上留下好看的形状,看得他心痒。
“趁着没人注意,我偷偷把盛墨汁的瓶盖拧开,拿起笔过了把瘾,看着墨汁下去一大块,再偷偷地倒上点水。”此后,旧报纸成了吕鹏飞的书法练习册,为了找感觉,他也会拿着树枝在地上来回练习。在90年代初,对于一个安丘的小乡村而言,学习书法的人寥寥无几,社会认可度距离今天遍地书法兴趣班的境况更是差远了。在当时,还有些不务正业的意味。
“那个时候还不敢让家里人知道,把写完的书法纸压在厚厚的本子下面。”一次,父亲无意间发现了他的创作,反而不像自己以为的那般反对,“父亲很支持我,还帮我买了各种书法的材料。”
有了家里人的支持,吕鹏飞的书法之路知正式启程,并为以后走向篆刻积累了功力。
白天在家练习书法,傍晚跟同学一起“写作业”,有那么一段时间,吕鹏飞感觉这样的生活也挺好。
10岁上“大学”
四位同学去镇上上初中后,吕鹏飞的小学生涯也结束了。12岁那年,他竟然还直接上了“大学”。
吕鹏飞上的大学实际上是当时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在安丘开办的书法站,杨贵兰老师经过多方联系,给吕鹏飞争取了一个旁听的机会。在1992年中国书法函授大学的课堂上,大多是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的青年人,也有五十多岁的长者,此外还多了一个毛头小子。
从家到学校的路有30公里,送吕鹏飞上学的人物自然而然落到了父亲肩上。“那条路是一条沙土路,下雨的时候坑坑洼洼的,不好走,父亲骑着自行车送了我两年。”吕鹏飞在人生节点上的每个选择,总少不了一些来自亲人朋友的默默支持,父亲的支持是最无言而又最坚定的。
书法与篆刻是不分家的,在名家云集的课堂上,吕鹏飞第一次见到了四四方方,用来署名的印章。“上课的时候看到别人用印章,从那个时候认识了篆刻。”印章或大或小,起落之间,在纸张上留下优美的书写体,吕鹏飞一下子就着迷了。
大莲池村属于安丘市石堆镇,村子里有很多青石头。见儿子喜欢,父亲便帮他把形状不一的石头捡回来,吕鹏飞用钢锯把石头锯成长条状,然后用磨石把边缘打磨光滑,再用刻刀来刻写印章。没有趁手的工具,吕鹏飞自己找一根钢棍,然后慢慢地把钢棍的头磨平,磨扁,磨成想要的刻刀形状。
“当时觉得好玩,手上经常磨出泡,也不觉得疼。”一块手掌大小的石头,吕鹏飞一上午就能把印章的形状抠出来,三四天就能做好一块印章。吕鹏飞一开始给课堂上的同学们免费刻印章,后来是慕名前来的乡里乡亲,再后来村里的人办银行贷款需要个人的姓名章,也来找他。一来二去,十里八乡都知道大莲池村有个会刻印章的小孩。
三块钱、五块钱、七块钱,来找吕鹏飞刻章的人越来越多,吕鹏飞回忆时说:“当时父母很高兴,觉得有了吃饭的手艺了。”时隔多年,吕鹏飞仍然记得自己卖出的第一个印章,连尺寸都记得清清楚楚。“要了一个1.2公分X1.2公分的的姓名章,当时是他要办银行贷款用,卖了5块钱。”
摆摊10年与“书法小院”
2004年到2014年,吕鹏飞在石堆镇的集市上摆摊刻章摆了10年。
为了摆摊,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只要有集就去赶”,赶集成了吕鹏飞的日常营生。
第一次摆摊,吕鹏飞开了半个小时去12里路外的王家庄子赶集,回来的路上被一辆车连车带人撞倒了。“旁边路过的人把我扶了起来,我就又爬上车开着电动摩托回家了。”吕鹏飞的乐观心态一直延续到之后的摆摊生涯中,前来刻章的客户五花八门,有时候难免会遇到要求刁钻的客户,但吕鹏飞都能和气应对。“有些客户熟络了以后,就直接把车子放在我的摊位旁,让我帮忙看车。”
吕鹏飞的和气为他赢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命运眷顾。一次,书法篆刻专业水平比较高的王连庆经过吕鹏飞的摊位时发现了他,并邀请他加入“书法小院”沙龙一起共同学习,在里面结识了韩智高、逄春伟等书法篆刻家,并得到了专业的指导。
“在书法小院,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面对面的指导,弥补了没有老师指导的遗憾,感到相当幸福。”每次集会,吕鹏飞都迫不及地前往参加。一次集会的时候天气骤变,下起大雨。“那时候是冬天,气温在零下十几度,父亲不让我出门,说道:‘一天不去该是也损失不了多少东西’。”但是吕鹏飞学习心切,裹了大衣执意出门。
书法小院由王金灵老师主办,活动地点也在王金灵老师家中。等到了书法小屋,吕鹏飞才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到了。也正是这次“不旷课”,让老师王金灵对他印象深刻。王金灵老师在回忆起这段回忆时,仍然夸赞吕鹏飞的勤奋和自律。
“那天晚上只有鹏飞去了,当夜我们深聊了一段时间。”老师的认可大大补足了吕鹏飞的信心,他说:“之前没有老师的指导,多年的进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走了不少弯路;现在得到了老师的指导,能够及时改正,补齐不足。”
书法小院的老师们不仅在书法、篆刻技艺上倾囊相授,在吕鹏飞的人生之路上也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人虽然受制于时空的限制,但一定要选对人生方向,人生的格局才能打开。”针对吕鹏飞当时的生活状态,王金灵认为其应该脱离当前状态,把篆刻从一门糊口的手艺提升到艺术创作的境界,方有可为。
在书法小院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吕鹏飞与弟弟一起在安丘二马路租下一间小屋,开了一家名为“吕记文房”专营文房四宝的小店,后又搬到建安路上。
吕记文房
吕记文房给吕鹏飞提供了一个安身之处,也成为二吕兄弟养家糊口的饭碗。
9月27日,吕鹏飞和弟弟正在店里忙碌着,弟弟在一楼照看生意,吕鹏飞在二楼篆刻。一走进吕记文房,右手边是各式各样的宣纸,左手边是一个工作台,这是弟弟装裱的地方。沿着过道向上,是铺着红地毯的窄楼梯,地毯因为长年磨损,每级楼梯的台阶边缘中间,已经破损露出下面的地面。一楼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装裱完备的书法作品,沿着走廊一直挂到了二楼吕鹏飞的工作室。
“弟弟在一楼卖些文房四宝,同时干着装裱工作,我就在二楼刻印章。”靠着逐渐积累的知名度,吕鹏飞现在主要接一些定制印章的订单。在他座椅后面的架子上,已经做好的印象规整地码在架子上,刻有文字的一面朝外,露出红色的底色。
吕鹏飞拿起一块切割好的印石,拿起刻刀开始演示起来。现在吕鹏飞的印章作品不仅用于出售,还在各大展会上崭露头角。现在的他,已经山东书协的会员,还曾经入展2018年8月山东省第三届篆刻艺术展、2018首届青田印石杯全国篆刻大赛、2018年12月全国农民书法作品展等展会。2020年,他获得了2020年万印楼国际精英奖。
在陈介祺艺术节上,他推着轮椅前来看展。对于篆刻,吕鹏飞这样说:“篆刻已经不仅仅是我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现在它更是我追求进步的一门艺术。虽然这次没有入展,但是这次来这边学习一下,也是给自己一个动力,争取下次也能入展。”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